地藏占察入净土道场
学《一函遍复》的时候,最大的收获是对信愿的认识和专修杂修问题的辨析,直接让我感受到净土法门的殊胜奇妙,每天都很激动,信心爆棚。
抉择下来,以净土为主
央准是医学专业的学生,马上就要开始读博了。她是在2013年皈依的,皈依前后的几年里,她净土法门也学,其他种种法门也学,就像一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。直到去年,跟随仁禅法师系统学习了印光大师的《一函遍复》,才真正扎下根来,做出抉择,把闻思修学的重点放在净土上。
“仁禅法师最开始给我们梳理净土法门的关要,后来开始讲《一函遍复》,通过对《一函遍复》的学习,首先让我彻底相信往生的关要在于信愿。”这跟以前的不得其门而入,是最大的受用处。
“作为一个佛门的初学者,应当从这最基本的信心开始做起,这个是非常要紧非常急迫的!而且,就是我目前的下手处。”
唯兹净土一门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,上之则观音、势至、文殊、普贤,不能超出其外,下之则五逆十恶,阿鼻种性,亦可预入其中。使如来不开此法,则末世众生,欲即生了生脱死,便绝无企望矣。然此法门如是广大,而其修法又极简易。由此之故,非宿有净土善根者,便难谛信无疑。不但凡夫不信,二乘犹多疑之。不但二乘不信,权位菩萨,犹或疑之。唯大乘深位菩萨,方能彻底了当,谛信无疑。能于此法深生信心,虽是具缚凡夫,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。喻如太子堕地,贵压群臣,虽其才德未立,而仗王力故,感如此报。修净土人,亦复如是。由以信愿持佛名号,即能以凡夫心,投佛觉海,故得潜通佛智,暗合道妙也。欲说净土修法,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,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,则不是疑法,便是疑自。若有丝毫疑心,则因疑成障,莫道不修,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。由是言之,信之一法,不可不急急讲求,以期深造其极乎哉?
与陈锡周居士书
“我不是说其他法门不好,只是越学越觉得不符合自己现在的根基。不论自己有多年轻多聪明,有多少引以为傲的资本,或者谈了多少高玄妙,别人给你戴了多少高帽子……不论外在表现得多好,内心始终没必要欺骗自己——我可以深入某种论典的学习,变成一个真正的学霸,参加研讨班,考试考得好,但是我知道自己信心没搞定。”
汝于净土修法,尚未了了。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。半日学解,半日学行。必期于彻头彻尾,了无疑惑而后已。楞严正脉,且作缓图。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,亦不能即了生死。见性是悟,非是证。证则可了生死。若唯悟未证,纵悟处高深,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,则三界轮回,决定莫由出离矣。若不通楞严,倘净土法门,能仰信佛言,决定无疑。真信切愿,以修实行。则决定往生,为极乐世界中人。况兼现世国界危岌。尚欲以危险时际,有限精神。作不急之法务,企得大通家之名闻,以充体面。致自己专修一事,竟成颟顸乎哉。倘净土法门,悉皆谛信深知。不妨再研楞严,及各经论。汝昔求光开示,光以文钞相寄,尚不一一全阅。光固知汝不知缓急,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,只期作一通家而已。光文钞文字虽劣,颇能示人修持门径。昔大智律师,深通台教,严净毗尼。行愿精纯,志力广大。唯于净土,不生信向。后因大病,方知前非。嗣后二十余年,手不释卷,专研净土。方知此法,利益超胜。遂敢于一切人前,称性发挥,了无怖畏。
复戚智周居士书二
其实这样,就把我学佛的目的和路线勾勒得非常明确。从信上下手,在信愿上登峰造极。而且要在净土法门中深入,然后再去学余门。
所以慢慢就发现和身边的师兄们有点志向不同,但是我并不担心,因为我知道这条路是康庄大道。
多谈功夫不重信愿,是门外汉
念佛宜念六字。或先念六字,至将毕则念四字。始终念四字,颇不宜。以南无二字,即皈依,恭敬,顶礼,度我,等义。人每图快图多,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发愿礼佛,皆云不必,则完全一门外汉。只知自己做功夫,不知求佛慈悲力。净土法门,以信愿行三法为宗。彼只有行上讲究,而行又去却礼拜,其行便难十分恳切,久则涉于悠忽浮泛,祈依文钞,勿依彼说。彼系自任己见,不依净土宗旨者。众生之心,须用种种善法调治。譬如吃饭,须用菜蔬佐助。唯刻期打七,可以专持一句佛号,一切经咒,皆不持诵。然亦不可并礼拜、发愿全废之。除打七外,照常持诵,俱无所碍。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。常闻之资性固好,见识有偏。专念一佛尚可,废弃礼拜、发愿等,则大错大错。汝不须闭关,但在家中自修即已。
复陈飞青居士书四
信愿门中,尤宜致力,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。若效他宗,专以工夫为事,弃信愿而不讲,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,其失大矣。
复李觐丹居士书六
须知西方极乐世界.莫说凡夫不能到.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。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。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。凡夫若无信愿感佛.纵修其余一切胜行.并持名胜行.亦不能往生。是以信愿最为要紧。蕅益云。得生与否.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.全由持名之深浅。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。能信得及.许汝西方有分。
复高邵麟居士书三
念佛法门.注重信愿。有信愿.未得一心.亦可往生。得一心若无信愿.亦不得往生。世人多多注重一心.不注重信愿.已是失其扼要。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.恐不得往生之疑.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。此种想念.似乎是好想念。实则.由此而益加信愿.以致一心.则是好想念。若由因不得一心.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。则成坏想念矣.不可不知。
复朱德大居士书
又无信愿.念至一心.无量无边之中.或可有一二往生。决不可以此为训.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。何以故。以能仗自力.念至业尽情空.证无生忍者.举世少有一二。倘人各依此行持.置信愿而不从事。则芸芸众生.永居苦海.无由出离.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。而其人犹洋洋得意.以为吾言甚高。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.疑误众生之狂言也。哀哉。(世间善业、不出轮回、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、则彼善业、仍属恶业、)净土一法.须另具只眼.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。使如来不开此法.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.不可得而见之矣。
复濮大凡居士书
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。能念到一心不乱,则甚好。切不可存未得一心,便不能生之心。若常存此想,得则可。不得,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,便与佛不相应矣(此弄巧成拙之大病)
复何希净居士书
念佛之法,重在信愿.信愿真切,虽未能心中清净,亦得往生。何以故,以心中有佛为能感,故致弥陀即能应耳。如江海中水,未能了无动相。但无狂风巨浪,则中天明月,即得了了影现矣。感应道交,如母子相忆。彼专重自力,不仗佛力者,由于不知此义故也。
复黄涵之居士书三
若具志诚恳切念佛,纵将堕阿鼻地狱,尚能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万不可卑劣自居,谓我业重,恐不能生,若作此想念,则决定不能生矣。何也,以心无真信切愿,无由感佛故也。
复裘佩卿居士书二
信愿为先导,念佛为正行
念佛有信愿,决定会临终往生西方。无信愿,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。有信无愿不名真信。有愿无信不名真愿。信愿二法,如车之二轮,鸟之两翼,缺一不可。
复琳圃居士书
欲生西方.最初须有真信切愿.若无真信切愿.纵有修行.不能与佛感应道交.只得人天福报.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。若信愿具足.则万不漏一。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.指信愿具足者言也。既有真信切愿.当修念佛正行。以信愿为先导.念佛为正行。信愿行三.乃念佛法门宗要。有行无信愿.不能往生。有信愿无行.亦不能往生。信愿行三.具足无缺.决定往生。得生与否.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.全由持名之深浅。言念佛正行者.各随自己身分而立.不可定执一法。
与陈锡周居士书
若论念佛法门,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。三法具足,决定往生。若无真信切愿,纵有真行,亦不能生。况悠悠泛泛者哉。蕅益所谓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。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乃三世不易之常谈,三根普被之妙道也。宜通身靠倒,庶亲证实益耳。
复高邵麟居士书四
净土法门,以信、愿、行三法为宗。非信何由发愿,非愿何由起行,非持名妙行,何由证所信而满所愿。得生与否,全由信愿之有无;品位高下,全由持名之深浅。信、愿、行如鼎三足,缺一则蹶。若不注重信愿,唯期持至一心,纵令深得一心,亦难了生脱死。何以故?以烦惑未尽,不能仗自力了生死。信愿既无,不能仗佛力了生死。世有好高务胜者,每每侈谈自力,藐视佛力。不知从生至死,无一事不仗人力,而不以为耻。何独于了生死一大事,并佛力亦不愿受?丧心病狂,一至于此;净土行者,所当切戒!
净土指要
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,皆须断尽烦惑,方可了生脱死。惟念佛一法,若具真信切愿,即可仗佛慈力,往生西方。念佛法门,以信愿行三法为宗。信愿为前导,念佛为正修。有以专求一心、不讲信愿,及注重开悟、不求往生者,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。弃佛力以仗自力,忽佛智而矜己智,其自误误人也大矣!念佛之心,必须恳切至诚,如子忆母。纵有他境当前,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,或有忘失。当念佛时,或声或默,均须摄耳谛听。不令一字一句,滑口念过。大势至菩萨所谓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者,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。果依此说,决定往生。若或讨巧,定成大拙,自误误人,害岂有极!
净土法会课仪跋
净土法门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,令其于此生中,即了生死之大法也。于此不信不修,可不哀哉。此法门,以信、愿、行、三法为宗。信,则信我此世界是苦,信极乐世界是乐。信我是业力凡夫,决定不能仗自力,断惑证真,了生脱死。信阿弥陀佛,有大誓愿。若有众生,念佛名号,求生佛国,其人临命终时,佛必垂慈接引,令生西方。愿,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,愿速往生彼乐世界。行,则至诚恳切,常念南无(音纳莫)阿弥陀佛,时时刻刻,无令暂忘。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,随自身闲忙,立一课程。此外,则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及做不用心的事,均好念。睡时当默念,不宜出声。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,以免字多难念。若衣冠不整齐,或洗澡、抽解、或至不洁净处,均须默念。默念功德一样,出声于仪式不合。无论大声念,小声念,金刚念(有声,而旁人不闻。)心中默念。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,口里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听得清清楚楚。如此,则心不外驰,妄想渐息,佛念渐纯,功德最大。
一函遍复
不是有念佛行,就是修净土人
有净土者,即实行发菩提心,生信发愿,持佛名号,求生西方之事也。……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,或有信愿而不亲切,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。至于虽修净土,心念尘劳,或求人天福报,或求来生出家为僧,一闻千悟,得大总持,宏扬佛法,教化众生者,皆不得名为修净土人。以其不肯依佛净土经教,妄以普通教义为准,则来生能不迷而了脱者,万无一二。被福所迷,从迷入迷者,实繁有徒矣。果能深悉此义,方是修净土人。眼中无珠者,每谓参禅便为有禅,念佛便为有净土,自误误人,害岂有极。……修持净土念佛法门,当以信愿行为宗。信者,当笃信佛力。弥陀如来在因地中,发四十八愿,愿愿度生,中有念我名号,不生我国,誓不成佛。今者因圆果满,故我今念佛,必得往生。次信佛力慈悲,摄受众生,如母忆子。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定蒙接引。次信净土法门,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。较诸余法,其间大小难易得失,迥然不同。虽有余师称赞余法,不为所动。乃至诸佛现前劝慰,令修余法,亦不退转,此乃真所谓信也。愿者,愿以此生誓往西方。不取多生修习,于秽土中头出头没,从迷入迷。复愿既生西方,回至娑婆,度脱一切众生。行者,真实依教起行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则知念佛之法,当都摄六根。都摄六根之前,尤当先摄二三根。二三根者,何也。即耳口心是也。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,一句一句,一字一字,口中念得明明白白。心中念得明明白白。耳里听得明明白白。稍有不分明处,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。(只念不听,易生妄想。)
略释四料简要义
净土法门.以信愿行三法为宗.有信愿.无论行之多少浅深.皆得往生。无信愿.即到能所两忘.根尘迥脱之地步.亦难往生。以真证到能所两忘.根尘迥脱之实理.便可自力了生死.则不必论。若但有工夫见此理.尚未实证.若无信愿.亦难往生。禅家说净土.仍归于禅宗.去信愿说.果能依之而做.亦可开悟。而未断惑业.欲了生死.则梦也梦不著。以凡夫往生.由信愿感佛.故能仗佛慈力.带业往生。今既不生信愿.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.何由感佛。感应不符.则生自生.佛自佛.以横超法.作竖出用.其得益浅而受损深.不可不知。得益者.依彼所说.亦能开悟.受损者.既去信愿.则无由仗佛慈力.吾故曰.真修净土人.用不得禅家开示.以法门宗旨不同故.祈为慧察。
复何慧昭居士书
观座下之语意.似是唯止念佛.不生信.不发愿求生。乃禅家以念佛作话头用者.非净土宗信愿行三并行之法也。无信愿念佛.虽校参禅看话头功德大。然自未断惑.自力不能了脱。又无信愿.不能蒙佛接引了脱。犹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。其证道也.大非容易。
复法海大师书
来源:大家一起学文钞
地藏占察入净土道场⑤QQ群:415651356(已在①②③④群勿再加入)
净土交流QQ群:196605568
日日放生QQ群:459248841
净高班报名群(智组) 469835564
欢迎添加公众号:净土解行,为您呈现更多佛学知识、占察等精彩内容!
占察净土一相逢,生活修行再不同。
两大愿王亲摄取,直登九莲出牢笼。
添加新评论